找到标题 第98页
编选文章
04览:257
主题:头脑简单 作者:李莫愁 1:05pm 13/10/2007 回应: 早报选读:游润恬—公民抗命的快感 作者: 李莫愁 1:04pm 13/10/2007
这四人中午出现在总统府外,自然也是想吸引路人的目光。然而滑稽的是,尽管他们早已在新加坡民主党的网站上发布当天中午将在总统府外进行抗议的消息,但是出现的只是一群有任务在身的记者及警察。路人虽对这一幕投以好奇的眼光,却没人停下脚步询问情况或表示同情。 这出闹剧十分钟内就在便衣警员现身后结束,这四人和负责录像的同行者都被一一架上警车。除了满足了被捕的愿望之外,由民主党秘书长徐顺全博士率领的这些党员什么目的都没达到,更别说是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缅甸人带来解脱了。 五人当晚获保释时,也不见有感激他们的缅甸侨民在监狱外欢呼迎接。 她为抗争的行为立下一个很高的标准:第一、抗争一定要成功,如果不成功,不抗争算了。第二、抗争一定要有争取对象的拥护和支持,要不然也不抗争算了。她还说:“国人真的有必要去搞公民抗命行动吗?真的有冤屈的人,难道不能通过合法管道提出诉求,如在室内举行集会;去芳林公园的演说角落演讲或上网发表言论吗?有什么迫切的理由一定要走上街头,强迫别人听自己的想法?”——根据理性的精确运算,没有成效的抗议,最好就是去没有用途的地方发泄(比如芳林公园或者网上),一旁凉快去,否则就是阻住地球转,浪费大家的时间。 为了表示她有历史观,她还说:“历史上还有两名伟人因提倡公民抗命而被提名角逐诺贝尔和平奖。梭罗的思想大大影响了印度圣雄甘地和美国的马丁·路德·金等人。” 因为抗争而得奖的人,就认定他们每次的抗争都很成功,每次都受到大众的拥护和欢迎?这是头脑简单理想主义的想当然尔。那些人在还没有成为民族大救星之前,在出身卑微的时候,在抗争的过程中要忍受多少人的白眼、误解、唾骂和不同情,这些游小姐都不知道;因为她只知道他们的大名和丰功伟业,而从来都没有读过他们的事迹。 如果你读过唐德刚或高阳笔下的孙中山和陆皓东的第一次广州起义,你会觉得这些人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孙中山在几十年的革命过程中,被人家称为孙大炮,绝不是浪得虚名。因为有时候革命就是需要一个Icon人物,由这些人撑着走下去,所谓领袖的魅力,有时就是这样虚浮的东西。 没来由藉着一家大报的版面来诋毁一群反对人物(强迫读者听自己的想法?),其实只是甘于被利用。室内集会又能发挥出多大的力量,游小姐大概是耽溺于烛光集会的小资气氛吧?对于抗议的同路人实行分类,进行个别打击,elite之所以uncaring,就是由此而来的。 |
大马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