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览:245 伍碧虹的票房 作者:闻达星 >
主题:伍碧虹的票房
作者:闻达星 09:35am 03/12/2004

回应: 早报选读:伍碧虹—保留各自语言文化,同时培养国家认同感 作者: 闻达星 09:34am 03/12/2004

伍碧虹欲言又止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讯息呢?

1、我们应该利用每一个机会,包括母语课程,灌输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在教导不同的母语时,我们应该朝着重本地课题和共同经验方面努力。

2、我认为,一个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准绳,是我们的书店里是否有更多由我们的华人作家写作的华文书,和有越来越多的新加坡人阅读这些创作。这些书不但应该有我们熟悉的本地课题和背景,也应该用新加坡特殊的习语,来表达新加坡作家的感想和思想。

3、在新加坡,我们在原则上公平对待所有语言的做法,在实行时却不能视为理所当然,尤其是当教育部的报告书,主张让人们有更多机会,在课程内和课程外有更多使用华文的机会。我们必须注意这对非新加坡华人非蓄意的间接影响。我们应该从我们大力推行‘讲华语运动’的经验中得到启示。虽然我们只是鼓励新加坡华人多讲华语,这不但加深了少数种族不安的感觉,也加强了不同种族新加坡人的种族意识。

4、这次的辩论显示,因为语文和文化息息相关,当我们谈到语文问题时,依然带有强烈的情感。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不过,我相信,在我们保存各自的文化时,我们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能够引起我们更大共鸣的国家认同感——因为这是属于我们新加坡人的独特认同感。

就是‘去中国化’。‘英语人’学习英语不妨碍他们成为满口莎士比亚的‘英国绅士’,学习美语、看好莱坞电影、跳迪士歌、吃汉堡快餐,没有人会说:“在新加坡,我们不能把这样的情形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在强调英语的时候必须保持敏感。”一谈起卫护华族的母语教育,马上就有人拾起‘冷战思维’,要我们特别小心敏感。

陈水扁的教育部长杜正胜要‘去中国化’,可以参考新加坡的经验。‘去中国化’式的华文教育在本地已经实行几十年,政治凌驾于文化之上,最后华文华语搞成怎样的一个局面?华文程度太低,‘本地华文创作应有我们熟悉的本地课题和背景,也应该用新加坡特殊的习语,来表达新加坡作家的感想和思想’,写过一本出来没有?伍碧虹的说法还有听众,说明殖民地遗老遗少仍不少,今天我们如果仍然落入这种窠臼,华文教育改革还是换汤不换药的。



大马华人网站

闻达星 03/12/2004


阅读全部回应



欢迎上帖, 如果要匿名, 可用任何笔名, 不必密码

笔名:                    密码: 注册会员按此
电邮: 回应通知
主题:
延迟: 可设定在几个小时后才显示
内容:

图片:
音乐:
录音:


大马论坛

转移文章 转入专题 转入专栏 作者删除文章 作者修改文章 编辑组合文章